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》:看冯骥才用“局外人”视角书写爱情悲剧
“你说,你为什么要嫁给他 ?
“好啊!你不敢回答,我替你说吧! 你是不是图这家伙有钱,才嫁给他的?没钱,谁要这么个矮子!”
“好,好,你不服气!这家伙现在完蛋了,看你还靠得上不!你心里是怎么回事,我知道!”
“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。那矮子再不出来,她就得改嫁。要是我啊——现在就离婚改嫁,等那矮子干嘛,就是放出来,人不是人,钱也没了!”
她问的每一句话都和当时批斗的场合不符,在场的人觉得莫名其妙,身为读者的我们觉得荒唐可笑。
作者用这样的语言刻画裁缝老婆,是为了突显她内心对那对“怪”夫妻的百般不解,她的问话里,有自私,有嫉妒,有不甘心,有害怕,这是封建婚俗、陈腐观念对她人性侵蚀的结果。
三是毫不留情的反讽,对于裁缝老婆八卦别人隐私的行为,作者说“这种求知欲能使愚顽成才”;对于她在特殊年代干涉别人家事还被合法化的行为,作者称她是“街道积极分子”;这还不够,最后再直接总结一句:“造物者真的不会荒废每一个人才的”。
裁缝老婆,一副八卦嘴脸,以窥探别人的隐私突显自己的优越,集封建积习、世态丑陋和人性丑恶于一身。
作者用反讽手法描述,是对她性格最好的注解,也是对她不堪行径的嘲讽和批判。
2.高女人和矮丈夫
在小说中,我们看到裁缝老婆上蹿下跳着造谣中伤高女人和矮丈夫,对她从行为,到语言再到心理都有刻画。
而高女人和矮丈夫作为故事的主要人物,却像是一部无声默片,在团结大楼里相携着走进走出,任凭他人指点,只管过自己的日子。
作者至始至终没让他们发声,也不曾关注他们的心理,只用数字和比喻对他们的外貌做了重点勾勒。
高女人身高一米七五,长得干、扁、瘦,五官勉强,胸脯不隆起,臀部瘪下去,像酒瓶也像搓板,是个普通的化验员。
矮男人呢,身高一米五八,手臂、腿脚、嘴巴和肚子一样圆,像猪肉罐头,外号“武大郎”,是总工程师。
作者着重描写这对夫妇的外貌,是为了说明他们身材差异之大,正是这种女高男低,女贫男富的极端化差异,才有了后面邻居对他们的看不惯和猜测。
同时,面对邻居的指点“他俩似乎闻如未闻,对孩子们的哄闹从不发火,也不搭理”。
这边高女人和矮丈夫安静过日子,那边以裁缝老婆为首的居民对他们极尽所能地指点和窥探,作者没作任何主观表态,只用“无声”对照“喧闹”的对比手法,让一个个画面说话。
安静者的不言不语和置之不理,是对世俗丑态的鄙夷,是对是对善良人性的坚守,更是对恶劣处境的无声对抗,他们光明磊落、淡定从容,无需过多言辞修饰。
喧闹者的喋喋不休和上蹿下跳,暴露出庸俗小市民愚昧、荒唐和可耻的人性之恶,也衬托出这对身高悬殊夫妇精神至上,不落俗套的人性之美。
在角色塑造上,作者对主角吝于描述,却花大量笔墨刻画配角,除了是对裁缝老婆进行含蓄而辛辣的嘲讽,主要是为了让高矮夫妇的形象在配角的衬托下“立”起来。
看似漫不经心,实则匠心独运,将高与矮,美与丑,善与恶,生与死,赋予人物身上,形成一幅绝妙的对比图,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。
三、“极富画面感”的细节描写:突显出高女人和矮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,相濡以沫的婚姻杨绛先生说:“世界是自己的,与他人无关。”爱情亦然。
对于高女人和矮丈夫来说,在那个特殊年代,他们有自己的世界,也有自己的爱情,这一切都与他人无关。
小说中的爱情部分,作者未着笔墨,只是随手写了几个富于画面感的细节,我们就是在他不经意地笔触下,看到高女人和矮丈夫在平淡中相爱,在困境中相守,在分离后相思。
高女人对矮男人的爱,作者用一个“摇头”的细节呈现。高女人究竟为什么嫁给矮男人?当裁缝老婆的猜测一次次被推翻时,她等到了批斗大会这个时机,就在会上发动人们使出浑身解数威逼利诱、刁难发问,但是—
……高女人却只是摇头。真诚恳切地摇头。
……恳切又断然的摇头。
裁缝老婆原以为,矮男人落魄了,高女人会明哲保身,和他撇清关系,毕竟她认为高女人是因为金钱和地位嫁给矮男人的。
这个细节,打破了裁缝老婆等人的预言,烘托了高女人对矮男人的信任和维护,也体现了他们之间“爱”的忠贞。
矮男人对高女人的爱,作者用“耸”、“掬”、“提”等几个动词描述。经历了批斗浩劫,矮男人入狱,高女人被赶出团结大楼,一个人带着孩子艰难度日,身心备受煎熬,最后她累倒了,被确诊为脑血栓。
作者没有叙述矮男人怎么爱护和照顾妻子,仅仅刻画了他在院中带妻子晒太阳、做康复的一个场景:
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。他太矮了,抬她的手臂时,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。他很吃力,但他却掬出笑容,为了给妻子以鼓励。高女人抬不起左脚,他就用一根麻绳,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,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。高女人每要抬起左脚,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。
一个“耸”字看出他的吃力,一个“掬”字看出他的高兴,就这么一个场景,作者用了100余字,用了一系列动词,把一个矮个子男人照顾高个子妻子的画面生动刻画出来。
如作者所言,这个场景奇异、壮观,震慑人心,看哭了读者,也融化了团结大楼居民的铁石心肠,他们再次见到这对夫妻,开始友善地打招呼。
除此之外,作者还用一把“伞”作为道具,暗示高女人和矮男人之间不俗的感情。“伞”第一次出现,是高女人和矮丈夫住进团结大楼后,借居民的视角描述他们:
“尤其是下雨天气,他两出门,总是高女人打伞,如果有什么东西掉在地上,矮男人去拾便是最方便了。”
这个打伞动作,在团结大楼居民的眼里,是滑稽,是不搭调,但是在通篇看完小说的读者眼里,这是一种智慧,他们发挥各自特长,高的一方打伞,低的一方拾东西,很方便;也是一种浪漫,夫妇俩同打一把伞依偎着外出,情深意笃,羡煞旁人,与其说楼里的婆娘看不惯,不如说他们在嫉妒。
“伞”第二次出现,是高女人生孩子后,夫妇俩外出:
“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,两口子出门,高女人抱着孩子,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。”
对于高女人和矮丈夫来说,高女人打伞最方便,但是自从有了孩子,矮男人便承担了那份不方便,主动打起伞来,这是一个男人有担当的表现,更是对妻儿“爱”的呵护。
“伞”第三次出现,是高女人去世后:
“逢到下雨天气,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,可能由于习惯,仍旧半举着伞。这时,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,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,空空的,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。”
此时,伞下没了高女人,矮男人还是高举着伞,这个动作把他的孤寂以及对高女人的思念渲染到极致,读者看到这里,无不落泪感叹。
作者多次写打伞这个动作,一是为了说明在世俗的偏见下只有伞下这方天地独属于他们,二是用“伞”来见证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婚姻。
小说全篇,没有一个“爱”字,但是高女人和矮男人之间的爱却无处不在,他们的确有着世人眼中最不协调的外表,却也拥有世人心里可遇不可求的和谐爱情,好像他们的出现就是为了爱,爱就是活着,即便是死亡也带不走。
结语:
如今,《高女人和矮丈夫》这篇小说,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,畅销海外,也响应读者的呼吁拍成了同名动画片。
但是,笔者以为,比起影视剧,文字更能打动人心,尤其是在鬼才冯骥才的笔下,他以“局外人”视角,用“喧宾夺主”这种独特的角色塑造方式,把愚昧的婚俗文化、狭隘的市民心理、以及平凡之人真挚的爱情一一呈现。
读者在闲散平淡的文字里,感受到高女人和矮丈夫独特的人格魅力,也被他们不离不弃,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,这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是一种思想上的教育,更是心灵上的滋养。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