输赢真的那么重要吗,我们忽略了什么,别让胜负绑架人生
输赢之间,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?
卡鲁索赛后那句“我们本可以赢的”,像一把钝刀,割得人心疼。111比110,1分之差,雷霆倒在了总决赛G1的最后一秒。28分钟,11分6篮板2助攻3抢断2盖帽,数据表上卡鲁索的名字并不显眼,但他说出了竞技体育最残酷的真相:有时候,你拼尽全力,却依然输得彻底。
这哪里只是一场篮球赛?分明是生活的隐喻。多少人像雷霆队一样,明明已经做到了90分,却因为最后10分的疏忽功亏一篑?那个没投进的三分球,那个漏掉的防守篮板,那个失误的边线球——我们总在复盘时发现,命运早就埋好了伏笔。卡鲁索们咬着牙说“没终结好”,可谁又敢保证,重来一次就一定能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?
看看这个被“结果论”绑架的时代吧!学生熬夜刷题却因考场失误被骂“不努力”,打工人加班到凌晨却因季度目标差1%被扣奖金,创业者抵押房产却因政策变动血本无归。我们像着了魔似的崇拜胜利者,却忘了给那些差一口气的奋斗者留一盏灯。当社交媒体疯狂转发冠军捧杯的瞬间,谁会点开卡鲁索的采访视频,听听这个满身绷带还在扑抢地板球的男人说“我们真的尽力了”?
更荒诞的是,我们正在培养一代“输不起”的年轻人。小区篮球场常有家长指着孩子鼻子骂:“为什么最后时刻不敢投?”学校运动会上,班主任公开说“第二名就是头号输家”。某综艺里明星玩个游戏都要作弊,因为“观众只记得赢家”。当整个社会把“成王败寇”刻进骨髓,那些像雷霆队一样战斗到弹尽粮绝的“败者”,他们的尊严该安放在哪里?
或许该重温古希腊奥林匹克的精神——夺冠者的橄榄枝会枯萎,但赤脚奔跑的勇气永存。1936年柏林奥运会,黑人运动员欧文斯说:“奖牌会生锈,但人类突破极限的瞬间不会。”今天当我们看NBA,真正动人的不是总冠军戒指有多少克拉,而是罗斯重伤后依然变向突破,是保罗十五年如一日的中投,是像卡鲁索这样的小人物,明明知道可能再次成为背景板,还是义无反顾地扑向持球人。
下次看见有人“差一点成功”时,别急着甩出“菜是原罪”的暴论。给那个加班方案被否的同事递杯咖啡,给那个考砸了却坚持早起读书的孩子一个拥抱,甚至给镜子里的自己说声“辛苦了”。毕竟生活的裁判席上,从来都不该只有冷冰冰的比分牌——那些汗水浸透的球衣,那些磨破的掌心,那些明知可能失败却依然选择战斗的瞬间,才是人类区别于算法的证据。
终场哨响时,记分牌总会翻页。但请记住:有些输,比赢更接近胜利的本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