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大朱雨玲:是世界冠军,也是斜杠教师!
课堂上的“魔法师”:
让零基础学生爱上乒乓球
“朱老师选我当小组长时,我都不敢相信!”回忆起第一次被点名的场景,学生马思睿仍难掩激动。这个曾因内向和零基础在课堂边缘徘徊的男孩,在朱雨玲的鼓励下,从“不敢接球”到担任小组长帮扶班内其他同学,已然成长为一名自信的乒乓小将。朱雨玲的“魔法”很简单:细心、耐心、关心。她会在课堂上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状态,敏锐发现并引导内向学生;面对学生的动作问题,她会从基本的握拍姿势开始纠正,会用科学的物理定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击球技术;面对水平参差的学生,她既不降低标准也不打击积极性,而是用多角度反馈让每个人获得成长可视感。
对于误闯进阶班的“乒乓小白”齐晓彤而言,朱老师在课堂上还是“启蒙大师”。第一节课她甚至不会握拍,朱雨玲一眼便看出问题所在,在课后时间耐心指导动作,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挥拍时身体的发力点和调整角度。“现在每次打球,都能想起老师在课上对我强调的点:感受力量集中在肚脐眼,打球时要去拥抱球而不是躲避,击球时要捏紧拍子,拍面在哪球在哪……”经过一整个课程的学习,朱雨玲老师不仅教会了齐晓彤规范的动作技术,更传输正确的理念让她学会了自我调整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“在我心里,老师是一个温柔的强者!”齐晓彤如是说。
校队里的“定盘星”:
赛场智慧化作成长养分
“0:2落后时,我的心态已经不佳,但朱老师跟我说‘不管你用什么办法,这场比赛你必须赢下来,你肯定可以的’,神奇的是,我最后真的赢得了比赛。”回忆起全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比赛的关键战,校队主力程睿仍热血沸腾。那场比赛,朱雨玲不仅时刻关注战况,分析对手弱点,更用“冠军的心跳”点燃队员斗志,最终带领乒乓球校队取得一等奖——这种将大赛经验转化为教学智慧的场景,在校队训练中屡见不鲜。
训练馆里,朱雨玲的“较真”同样出名。为帮学生王秀文纠正正手框架,她托着她的肘部调整角度,一步又一步反复指导;教颜诗扬正手拉下旋球时,她一遍又一遍亲身示范。队员杨新宇至今记得,为帮他掌握反手拧技术,朱老师急得又拍手又跺脚,比他自己还着急。
但温柔永远比较真先一步到达学生心底。5月20日,原本并非校队的训练日,朱雨玲却临时加训一场。在训练快结束时,朱老师意外地拿出了一份蛋糕:“其实今天的加训只是想陪你们过节啦,想给你们一个惊喜!”这份“520”的惊喜,不仅让校队大家庭倍感温暖,更让队员们深深感受到朱老师那份独特的浪漫。“朱老师不仅仅是校队指导老师,也是我们的大姐姐,陪着我们进步。”这是校队每一位成员的心里话。
学生们用最真挚的语言描绘这位“斜杠教师”:
“朱教授是一位既可爱又可敬的老师。小时候看她打球只觉得她严谨自律,相处后才发现她还是个段子手。”(马思睿)
“朱老师的课程安排,对想在乒乓球实战中有所提升的学生来讲,内容丰富,详略得当,可谓超值选择!”(刘清杨)
“训练时是严师,过节时是陪我们吃蛋糕的大姐姐。”(吴思艳)
“朱老师不仅专业严谨,训练中还穿插趣味游戏,让乒乓球课既高效又欢乐,真的超级nice!”(马朝阳)
“被她纠正动作时,她总说‘我刚学的时候还没球桌高,我相信你也可以’。”(王秀文)
“作为乒乓球新手,朱老师还夸过我‘小神童’,可以让我和同学们吹好久呢!”(赵梦娣)
三重身份的“织梦人”:
以冠军之心织就教育经纬
在天津大学,朱雨玲的办公室总备着乒乓球拍和笔记本。白天,她是穿梭于课堂与训练馆的“时间管理达人”;夜晚,她化身攻读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的“学术新星”;周末,她还会以半导体公司执行董事的身份参与行业峰会。但无论多忙,学生的微信她总是秒回,校队的训练她从未缺席。
“教师,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。”朱雨玲常这样说。当她在赛场用冠军奖杯证明自己,在课堂用学生进步定义成功时,这位“多线程战士”正用行动诠释:真正的教育,是技术与心灵的双重传递。
从世界之巅到三尺讲台
朱雨玲用不同的“战场”
诠释着人生的无限可能
在天津大学
她不仅是乒乓球技术的传授者
更是用热爱与坚持点亮青春的引路人
当赛场的欢呼与课堂的掌声交织
这位“冠军教师”正用球拍和教案
书写着属于教育者的最美篇章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友情链接